深度解讀國家級非遺技藝傳人葉啟桐大師的故事
茶友網(wǎng)首頁 個人中心
下載APP 下載APP
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

深度解讀國家級非遺技藝傳人葉啟桐大師的故事

武夷巖茶獨有的“巖骨花香”是由武夷山獨特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、氣候條件和精湛的傳統(tǒng)制作技藝造就的,其傳統(tǒng)制作流程環(huán)環(huán)相扣,不可或缺,其中對茶質(zhì)起關鍵作用的是“復式萎凋”、“看青做青,看天做青”、“走水返陽”、“雙炒雙揉”、“低溫久烘”等環(huán)節(jié)。

2006年,武夷巖茶(大紅袍)制作技藝被國家作為茶葉制作技藝中唯一的項目,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。作為當時唯一入選傳統(tǒng)技藝內(nèi)的制茶工藝,武夷巖茶(大紅袍)制作技藝走過了輝煌的非遺路。

2005年的一個清晨
武夷巖茶站在命運的跳板上

2005年7月的某個清晨,武夷山的空氣中還帶著前夜的涼意,黃賢庚(時任武夷山市政協(xié)文史委副主任)突然接到時任武夷山市文體局局長的電話,讓他趕緊帶上武夷巖茶相關資料參加“緊急會議”。

而當黃賢庚急匆匆趕到會議室時,發(fā)現(xiàn)當時與武夷巖茶技藝以及文化相關的專家、領導都被“拉”了過來。

在得知這次是省文化部傳達,武夷巖茶需申報國家級非物資文化遺產(chǎn)后,在場的所有人都坐不住了。

“這豈止緊急,簡直是爆炸性的大事件!”

能否申報成功,關系著一個茶類的未來發(fā)展,在這個可能改變命運的跳板上,怎能不讓人激動。

“對于申遺,武夷巖茶優(yōu)勢在于品種的豐富,制作技藝的復雜精深。而當時給予我們最大壓力的,也是它們。”黃賢庚說。

只有短短的10天
給予了武夷巖茶許多意義

千變?nèi)f化的山場環(huán)境、數(shù)以百計的茶葉品種以及不同風格的制茶工藝……要在有限時間內(nèi)準備這些文本資料,并且細膩分析與編寫,不容出錯也不容遺漏。

這次緊急會議成了一個“閉門會議”,所有人關在一起討論、整理,一關就是一個星期。

武夷巖茶制作技藝申遺成功,離不開其本身的價值。

價值之一它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。它“承前”于唐、宋、元、明歷朝以來的團餅茶,曬青、蒸青等技藝程序則吸收了明代時松蘿炒青綠茶的部分做法,形成武夷巖茶的獨特制法。而“啟后”是指其制茶原理被廣泛應用于后來的烏龍茶機械制法,如機制茶時的吹冷風和熱風、靜放、轉(zhuǎn)搖等等,都是從手工制茶工藝延伸、發(fā)展而來的。

價值之二是技藝高超。比如光采摘上就有很多學問,不但要快,而且不能落下新梢(俗叫“濫叢”),還不能帶下魚葉、散葉、老梗等等;還有曬青時要把茶青均勻散開(民間叫“開青”),別看這簡單的描述,其實難度極高,有的人一輩子都沒學會“這一手”。更別說“做青”、“烘焙”這些不但費力氣,更考驗經(jīng)驗的技藝程序了。

價值之三是手工制作出的茶品更具個性化。由于手工制作時對茶青葉的品種、所在山場、老嫩厚薄、天氣的變化情況,更能針對性地采取措施。制作時下手輕重有別,做青焙火時間長短恰到好處等等,茶師慎之又慎,所以每個環(huán)節(jié)不容易出毛病。揉出之茶顯蜻蜓頭、田螺尾;全炭火焙出之茶別具風味。

價值之四是巖茶手工制作工藝的廣泛傳播。這種工藝的傳播,為中國乃至世界茶葉發(fā)展起了重要作用。張?zhí)旄4髱熢凇稄執(zhí)旄_x集》寫道:“這種工藝在形成后,逐步外傳。由武夷山傳到建甌、安溪各地,并傳入臺灣”,爾后又傳到印度。

就這樣,武夷巖茶制作技藝的申遺團隊從武夷巖茶的歷史、地域、工藝流程、工藝價值、保護體系以及傳承人推選這幾個方面進行了詳盡的討論編寫,終于在10天之內(nèi)完成了文本的準備。

2006年5月20日,武夷巖茶(大紅袍)制作技藝作為唯一的制茶工藝,終于眾望所歸地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。

 

十五年初心依舊
武夷巖茶非遺傳承薪火相傳

對于申報團隊來說,最后,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,就是去找到被推選出的12位傳承候選人,讓他們挨個簽字,申報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。

葉啟桐、蘇炳溪、王順明等十二位非遺傳承候選人,在半天的時間內(nèi),在申報單上一一簽下了自己的名字。至此,武夷巖茶制作技藝的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申報材料準備完全,并立即上報到了福建省文化廳。

最終,十二位非遺傳承候選人,兩位獲得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稱號。葉啟桐是2009年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,同時也是武夷巖茶界首位獲得國家文化主管部門命名“武夷巖茶(大紅袍)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”稱號的傳承人(另一位傳承人于2012年獲得稱號),其他非遺傳承候選人分別獲得省級、市級的稱號。

非遺申報的成功,并不是要將武夷巖茶“封存保護”,相反這是一個推動與進步的開端。

十五年,應有變,征程萬里風正勁,重任千鈞再奮蹄。走過“雄關漫道真如鐵”的昨天,迎向“長風破浪會有時”的明天,我們正在做的和將要做的都是史無前例的創(chuàng)舉。

十五年,亦不變,武夷山下,崇陽溪依舊歡脫地一路向南時漲時消,九曲溪依舊蜿于山澗,“只比八曲多一曲”。

世間的任何事情皆為緣
葉老與武夷巖茶也是

葉啟桐,福建周寧人,高級評茶師。1991年至1993年任“崇安茶場”場長,后任縣巖茶總公司副總經(jīng)理兼市茶廠廠長,葉老的父親葉先順也曾任崇安茶場副廠長。巖茶世家出身的葉老,和茶打交道的歲月經(jīng)歷了數(shù)十余年。人與人,人與事,莫不如此。九層之臺,起于累土,天下大事,必作于細。

 

葉老說制茶,就是不能讓茶葉的生命消失。葉老談起對制茶的領悟,說到了一次在2012年北京的全國非遺成果大展,葉老作為被選定的武夷巖茶傳承人,向國家領導人介紹武夷巖茶的制作工藝,說核心技藝就是始終不能讓茶葉的生命消失。好的茶葉,有好的顏色好的味道好的方向,是有生命的,要呵護好茶葉的生命。制茶,就是“呵護生命的過程”,這受到了領導人的高度認可。

照片源自2012年時的活動報道文章

中國人的生活,離不開“柴米油鹽醬醋茶”,茶可以解渴、可以防病、強身健體,這是茶在實用層面上的意義。另一方面,茶的身上體現(xiàn)的精行儉德,其對情操的腳步,又代表了我們高雅樸實的民族風范。

對于武夷巖茶
制茶工藝是重中之重

理想信念是“原生動力”,職責使命是“意志盔甲”。葉老堅持的制茶理念也正是密云龍一直堅持的,以非遺的標準精心制茶,從源料采摘到荔枝木炭焙,每一道工序都承載著匠人精神。“以火助水舒枯木,生水走脈展茶性”,汲取了天地自然之精氣的密云龍武夷巖茶,在制茶師精湛的制茶技藝下,成就了獨特的口感和風韻。

密云龍是鳳凰茶業(yè)出品的高端武夷巖茶品牌,始建于民國的鳳凰茶業(yè)廠,原名“福建示范茶場”,是武夷山乃至中國最早的國營茶廠。

公司首席茶葉專家——葉啟桐先生,其傾心打造的密云龍武夷巖茶也多次榮獲了海內(nèi)外各項大獎,包括2008年第三屆東方神韻杯中華名茶烏龍茶類金獎、2009年第八屆“中茶杯”一等獎、2014年第十回國際名茶金獎等國內(nèi)外知名盛譽,2019年成為第十三屆海峽兩岸茶業(yè)博覽會官方指定用茶。

密云龍品牌創(chuàng)立伊始,就肩負著“傳承經(jīng)典”的使命。用林德良董事長的話說,就是“要做就做真正的大紅袍茶,建立消費者相信的巖茶品牌,讓更多的人品嘗到好喝的、正宗的大紅袍?!?/p>

大木百尋,根積深也;滄海萬仞,眾流成也;淵智達洞,累學之功也。

藍圖已繪就,使命在召喚,奮進正當時。2021年,【非遺標準·巖茶大師】密云龍必將征程萬里風正勁,重任千鈞唯擔當,始終如一的為消費者帶來高品質(zhì)武夷巖茶。